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的东西塔。开元寺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来源:摄图网)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
你听说过汉武帝派人下西洋吗?
早在郑和下西洋的1500多年前
汉武帝已经派人去过印度洋沿岸诸国
当时张骞刚从西域回长安没几年
在汉武帝的努力下
汉朝先后开辟三条重要海上航线
增进了与东南亚、南亚诸国间的
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古代世界最长的远洋航线
展开剩余90%《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设置合浦郡(郡治曾设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或浦北县旧州村)。为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开辟海上交通,汉武帝派使者携带黄金和各种丝绸、纺织品等,从合浦港及广东徐闻港出发,向南航行,穿过马六甲海峡匠心智策,到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甚至斯里兰卡等地。这条航路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也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正式形成于秦汉,唐宋元明时期达到鼎盛,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更是被视为顶峰,到明清后期由于海禁等原因而渐衰。
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迄今为止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也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全长1.4万公里,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上丝绸之路通常分为东西两条,东向航线又称为“东海丝路”,自中国东北部沿海,经渤海或黄海或东海到达朝鲜、日本的贸易航线;西向航线又称为“南海丝路”,是指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南海、印度洋至西亚、非洲的贸易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由来已久,但这个名称其实20世纪才出现,是由陆上丝绸之路之名衍生而来的。
唐中期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走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主通道。据记载,唐代时的中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海上丝绸之路流通的商品种类比陆上丝绸之路更加多元,除了丝绸,到了宋元时期,陶瓷器也成为主要出口货物,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陶瓷之路”;茶叶和香料也是运输的大宗货物,因此这条航道也称“海上茶叶之路”“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则是约定俗成的统称。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尤其是在宋元繁盛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的远航能力,这条航线成为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当时,中国同几十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商贸往来。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北宋李邴《咏泉州》)这句诗就是对大宋泉州港繁荣贸易景象的描写。这种繁华富庶,通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等人的笔端,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兴趣,为后续大航海时代的兴起奠定基础。海上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之深远,直至今日,依然深受国际认可和重视。
2021年7月25日,包含22个遗址点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江苏省太仓市郑和公园里竖立着明朝郑和的塑像以及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郑和船队宝船模型。(拍摄:方圆记者 王丽)
2025年4月17日,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是明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期间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立的石碑,碑文内容印证了15世纪中国与南亚、西亚国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展的多元文明交流。而2025年,也恰逢郑和下西洋620周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船队在苏州太仓港首次起锚),国内外多地都举行了纪念活动;比如7月11日,“万里尚为邻——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中国印尼文化交流展”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
国内,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指导下,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逐渐扩大。2017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福州、泉州、莆田等城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和申遗工作。截至2024年11月,联盟成员已从最初的24个中国城市扩展至35个匠心智策,首次吸纳了印度尼西亚井里汶郡作为海外成员。从2016年9月开始,泉州、广州、宁波、南京、莆田等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城市的诸多遗产点逐步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
专门的立法,有针对性的保护
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内部分,涉及我国东部、南部漫长的海岸及航道,参与申遗的城市多,涉及的遗产点更多,仅泉州就有几十处申遗点。各城市对于本地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法律依据主要是文物保护法、刑法等,各地方多通过地方立法来落实具体的保护规划。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本身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址数不胜数,泉州也很早就注重制定专项法规文件,对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址及文物进行体系化保护。
2017年1月1日,经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对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实行精准守护,还曾作为申遗文本的重要内容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2025年施行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是从另一个侧面守护泉州文化传承。毕竟,文化传承的脉络从来不会孤立存在于某一处历史遗迹、某一个文物上,只有将单项的守护扩展为全域覆盖的立体网络式样、整体性保护,才能让千年传承真正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这些地方立法针对性强、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在历史遗址保护工作中效果明显,同时作为地方性法规,其修改流程便捷而方便,一旦上位法或者政策、现实情况甚至科技条件发生了变化,这些法律文本的修改、增删能快速提上日程,因此对于文化遗址保护更加及时、高效。事实上,这些地方性规定也的确做到了根据发展需要及时修改更新。比如近年来,福建泉州市检察机关十分注重对区域内历史遗产点的保护,主动向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检察护宝工作情况,推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增设公益诉讼条款。
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广西北海市,近年来也十分注重以立法护佑文化根脉,相继出台了《北海市合浦汉墓群保护条例》《北海市重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北海构建起体系完备、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历史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
《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明确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合浦汉墓群、大浪古城遗址、草鞋村遗址等列为重要保护对象,要求政府主导并建立协调机制,将保护纳入发展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如果说这种“点名”式保护充分体现了地方政府对于这几处文化历史遗址的高度重视,那么《北海市合浦汉墓群保护条例》这部文本简直就是量身定制的法律保护“专属装备”了。
从个案办理到多部门协同落实
检察机关办理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保护案主要有刑事案件、公益诉讼等类型。
广西合浦县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有公司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合浦古汉墓保护区内非法挖沙,于是在2025年1月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相关部门及时对非法挖沙区域进行回填,并对涉案公司予以行政处罚。
2021年5月,年逾七旬的黄某使用螺丝刀在福建省德化县屈斗宫德化窑一处遗址上翻掘捡拾窑址内的古瓷片,被附近的工作人员发现并制止。此案情节和危害并不重,但在办案的过程中,检察官却发现,这片瓷窑遗址其实存在一些安全问题,比如遗址所在山场存在被周边工厂、农田和村民聚居区污染、破坏、侵占的情况,山场上还有一些生活垃圾。而且,遗址现场也缺乏有效的安防设备。周遭群众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在保护区域内种植作物或者掘土、翻捡残瓷片的现象常有发生。
经过调查,2022年1月29日,德化县检察院向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大屈斗宫德化窑遗产区的巡查和执法力度、规范界桩界碑的设置,强化文物的安全保护。接到建议后,主管部门迅速行动,截至目前,德化窑址现场保护工作已经得到大幅提升。
福建泉州检察机关的工作并未止步于个案办理。2022年2月,为了更好守护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泉州市检察院以个案办理推动类案监督,在全市部署开展“检察护宝·守护海丝名城”专项监督行动,成立“检察护宝”办案团队,重点对22处世界遗产点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公益调查。办案团队通过走访排查、实地踏勘、专家咨询、圆桌会议等方式,走访文保单位,开展公益诉讼调查,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落实各项修缮资金,督促保护遗产点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更优化。
对于遗址的保护工作,主管机关其实也面临不少困难。比如,德化县检察院在办理德化瓷窑公益诉讼案时,了解到主管机关也面临保障经费不足、部分区域位于交界地带而存在权责不清、公私产权交织等问题,行政管理上面临协调难、执行难等挑战。于是,检察机关积极协调各方,主动沟通协商,推动保护机制协同化。检察建议发出后,德化县检察院牵头召集相关单位召开圆桌会议,大家共同商讨对策,形成《关于落实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保护的整改方案》,推动各项建议内容落地。保护文化遗址是一项体系性很强的工作,一个问题可能涉及多部门,无论是对于行政部门还是检察机关,推进多部门协同工作,往往更有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
江苏太仓市樊村泾遗址的主管部门对此也是深有体会,接到检察建议后,在整治樊村泾遗址环境的同时,主管部门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文旅、规划、水务、环保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跨部门协同的优势。在对樊村泾遗址附近的河道清淤、违规植被清理、文物安全开展巡查等工作推进时,多部门沟通顺畅、积极协同,大大提高了治理效率。
发展的同时,文物保护工作需要一起抓
202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为了让文物、文化遗址“活起来”,《北海市合浦汉墓群保护条例》规定,在不破坏合浦汉墓群本体和景观环境的前提下,合浦县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等方式对合浦汉墓群及其出土文物进行合理、适度展示。
在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里,游客们可以见到诸多来自异域的文物,波斯陶壶、罗马玻璃碗、印度风的缠花球形金串饰、中东的水晶玛瑙串饰……这些出自合浦汉墓群的文物之精美令人称奇。
合浦县还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的遗址公园,公园兼具汉墓群保护、历史展示与城市休闲功能,2021年这里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
利用与发展的同时,保护工作需要一起抓,才能相互促进。2025年3月22日,合浦县政府印发了《北海市合浦汉墓群保护管理工作方案》,提出对合浦汉墓群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违法搭建进行依法拆除,拆除违法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持续跟进恢复原状情况,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太仓市的樊村泾遗址,在现场回填后,一度处于荒地状况。在收到太仓市检察院的检察建议后,主管单位对遗址现象进行了清理和保护,设置了必要的标识和宣传,还引进了新型智能监控系统、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提升了文化遗址的防火防盗等效果。至2025年3月,樊村泾遗址风貌提升工程已经完工,保护工作已经到位。
樊村泾遗址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办案检察官表示,他们对于遗址的规划保护和发展匠心智策,并不会止步于此。为了加强樊村泾遗址的展示利用,促进城市文脉传承,太仓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拟规划建设遗址公园,从而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不仅是樊村泾遗址,太仓市期望将本地丰富的文化遗址资源保护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形成“文化保护—旅游发展—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带动文旅经济增长。
发布于:北京市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