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版】捷希缘捷希缘捷希缘
1413年深秋,郑和率领着由200多艘船只、2.7万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开启了明朝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第四次下西洋征程。这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上舰队穿越惊涛骇浪,将中华文明的火种播撒向遥远的异域。 当船队抵达苏门答腊时,发生了一场戏剧性的交锋。郑和智擒了僭越称王的苏干刺,将这个妄图挑战明朝权威的伪国王押解至南京正法。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航程中,中国船队首次抵达了神秘的东非海岸,在今天的肯尼亚马林迪(古称麻林迪)留下了历史性的足迹。经过近两年的远航,郑和于1415年凯旋而归。 就在同年的十一月,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从遥远的非洲传来。麻林迪国王派出的使团带着特殊贡品抵达南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头被称作麒麟的神兽。在明朝人的认知中,麒麟是象征太平盛世的祥瑞之兽,传说只有在圣君治世时才会现身。这头异兽的到来,立即在朝野上下引发了轰动。 明成祖朱棣对这次朝贡格外重视,亲自在奉天门主持了盛大的迎接仪式。当麒麟缓缓步入皇宫时,文武百官无不惊叹,纷纷向皇帝道贺:陛下圣德广布,连远方蛮夷都来归顺!朝廷特意诏令翰林学士沈度撰写《瑞应麒麟颂》,并用工整的小楷誊写在画作上,又命宫廷画师将这神奇生物的模样细致描绘下来。如今,这幅珍贵的《明人画麒麟图》历经六百余年风雨,依然完好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这段历史最生动的见证。 时任户部尚书夏元吉在《麒麟赋》中极尽溢美之词:其骨相丰伟神奇,皮毛晶莹透亮,颈项如霞光中的龙首,躯干似凤凰般优雅。双目炯炯如星辰闪耀,斑纹灿烂似龟甲生辉。牛尾轻拂带起清风,鹿身移动如散落雪花。蹄踏之处香尘弥漫,额前肉角如玉山巍峨...... 看着这幅古画,我们不得不感叹:多亏了这位不知名的明代画师,才让我们得以一睹古人眼中的麒麟真容。不过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分明就是一头活脱脱的长颈鹿嘛!这不禁让人莞尔: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明成祖和他那些饱读诗书的大臣们,该不会是被这个东非小国给忽悠了吧? 最后还有个有趣的疑问:麻林迪人是怎么知道明朝皇帝对麒麟情有独钟的呢?莫非是郑和船队先前到访时,无意中透露了这个重要情报?这个历史小插曲,至今仍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发布于:天津市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